🌊 當噪音佔領海洋,我們是否還聽得見牠們的聲音?
台灣西部海岸,離岸風電迅速擴張。但這片開發熱區,正是中華白海豚最後的棲地。不到 50 隻的族群,面對的是長年不間斷的水下噪音與生存威脅。
《鯨之聲》透過鯨豚病理與聲音研究者楊瑋誠的視角,揭露海面之下的真實景況,也提醒我們:綠能發展的同時,是否有空間容納其他生命?
🎬 一段尋鱟復育的旅程,看見島嶼失落的記憶
《鱟會有期》(暫名)以台灣本島的鱟復育行動為主線,穿梭於文化、環境與歷史,拼湊這段逐漸被遺忘的台灣與鱟交織的記憶,也呈現復育現場的艱難與希望。
🐚 被遺忘的活化石
當人們談論台灣的海洋生物,多數會想到鯨豚、海龜、鯊魚與螃蟹,卻鮮少有人記得「鱟」(ㄏㄡˋ)這個活化石般的存在。這種在地球上存活超過四億年的古老生物,曾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的北海岸與西部沿海,並深植於在地宗教與生活文化中。然而,隨著人類對海岸的大規模開發,鱟的棲息地逐漸消失,本島族群也日漸凋零,僅偶爾留下少量目擊紀錄。
🔍 拍攝契機:從一則校園計畫開始
本片起於導演對一項校園鱟養殖計畫的關注,進而展開對台灣本島鱟復育歷程的長期紀錄。鏡頭追隨三位重要行動者的腳步,拼湊出鱟與這座島嶼之間被遺忘的記憶。
✧ 守鱟者一:鱟宮與蘇銀添
在嘉義海岸,環境運動者蘇銀添三十年如一日守護家鄉的海岸線,成立「鱟宮」收容中心,致力於稚鱟的野放與復育。他的行動,是對海洋環境的長期承諾與寄望。
✧ 守鱟者二:鱟博士楊明哲
同時,全台唯一研究鱟的楊明哲博士,獨自奔走於各地海岸,從沙灘到泥灘,從田野調查到歷史文獻,重新連結鱟與台灣文化的深層脈絡。
✧ 守鱟者三:基隆與下一代的記憶
在北部的基隆,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推動「鱟知鱟學」計畫,帶領學生親自養殖稚鱟,從教育現場喚起對自然生態的關注。基隆,這座曾被稱為「鱟江」的城市,也因鱟的再現而回望自身歷史。
🌊 一場穿越時間的生態旅程
《鱟會有期》不僅是一部關於鱟的生態紀錄片,更是一趟穿越文化、歷史與環境的追尋旅程。在面對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人類世中,本片邀請觀眾重新凝視我們與自然之間,曾經緊密卻逐漸斷裂的連結。
關於張弘榤導演
1991年台北出生,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,從學生開始投入紀錄片的領域,現為獨立紀錄片導演。
以好奇為出發點用影像探索世界,聚焦那些我們曾耳聞卻不知其所的人事物,企圖讓眾人看見不被理解的脈絡,相信看見才有所理解,作品擅長以人物紀錄片切入各類議題。
過往作品從職棒球員、女乩童、鯨豚保育、同性婚姻等多元的議題內容。
2022.10《鯨之聲》
2021.10《黎明到來那一天》
2020.06《鯨在八斗子》
2020.05《揮舞吧彩虹旗》
2018.06《神姬》
2014.04《鯨與象》
2012.08《站立》
💰 資金運用說明
目標金額:USD 7,000
- 40% 將捐給「中華鯨豚協會」,投入鯨豚救援與保育工作
- 60% 將用於導演張弘榤的新片《鱟會有期》(暫名)後製,包含剪輯、調光、混音、字幕與格式轉檔,確保作品能以正式版本進入公開放映與典藏。
🎁 回饋方案
1️⃣【支持方案】
💰 USD 7
《鱟會有期》(暫名)感謝名單列名,小額支持導演創作。
2️⃣【非企業公播方案】
💰 USD 170
- 僅供非企業購買,《鯨之聲》公播授權(100 人內)一場
3️⃣【企業公播方案】
💰 USD 340
- 僅供企業購買,《鯨之聲》公播授權(100 人內)一場
4️⃣【天使方案】
💰 USD 1,700
★ 若募資金額未達標,仍會執行回饋方案。
聯絡方式:
📍 官方社群:
張弘榤
張弘榤
張弘榤. 747 likes · 29 talking about this. 歷年作品 紀錄片作品 2022【鯨之聲】導演 攝影 2022 新北市紀錄片節-第一屆齊柏林環境紀錄獎 2022 CCDF-13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 入選 2022 第十二屆新北市紀錄片節 首獎 2021【黎明到來的那一天】 導演 攝影 2017 國藝會視聽媒體藝術類2017-2期常態性補助...